快讯

跳蚤草——《西部林业科学》上的封面植物

作者:来源: 责任编辑:Admin添加日期:2024-09-24 09:17:00阅读次数: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是中国著名的热带生物多样性宝库,孕育了世代居住于此的哈尼族人民。哈尼族以狩猎、采集和刀耕火种为生,积累了丰富的传统植物学知识和民族医药技术,不仅巧妙地保护并利用了数以千计的热带动植物物种,还将这些知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用于衣食住行以及防病和治病。勐腊毛麝香(Adenosma buchneroides Bonati)便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植物,又名跳蚤草、爱情草、毛麝香,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被中国科学家发现

1974年中国科学院云南热带植物研究所(现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裴盛基等人,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哈尼山寨进行民族植物学野外调查时,发现哈尼人使用一种当地名为Lao-suo-du的小草来防治跳蚤和蚊虫等昆虫的叮咬。这种小草在刀耕火种的旱稻地里被发现,并被鉴定为车前科(Plantaginaceae)毛麝香属(Adenosma)的勐腊毛麝香。哈尼人不仅用它铺垫在床上和佩戴在身上,还将其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这是中国首次记录这种植物的科学发现

  野外跳蚤草植株

随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和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民族植物学科研团队迅速对跳蚤草展开了一系列的科学研究。发现其枝叶中含有精油和多种药用成分,具有抗流感病毒,驱避蚊虫等功效,并能快速缓解昆虫叮咬后的皮肤症状。基于这些研究成果,科研团队先后开发出防感冒外用药膏(1988年)和驱蚊制剂(2022年)两款产品,并在国内外科学期刊上发表了4篇论文,获得多项专利。科研成果转化为制药产品和驱蚊产品,由西双版纳煌雅傣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雨林芳》牌两款驱蚊产品,在防治登革热等热带流行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雨林芳系列产

在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跳蚤草是林下生长的一种小草,其自然分布限于刀耕火种农业生态系统的旱稻地和轮休次生林的草丛中,哈尼人传统上会种植在旱稻与森林轮作的地里。然而,随着1980年后刀耕火种生态系统的减少,跳蚤草似乎也神秘“失踪”。但在“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西南民族地区重要工业原料植物调查”项目(2012FY110300)的支持下,跳蚤草得以重生。通过采用新的种植方法,中国科学院这两个研究单位的科研团队进一步将跳蚤草开发和推广到哈尼山寨。如今,在西双版纳勐腊县勐仑镇的几个哈尼山寨村子里,每年有上千亩的跳蚤草被种植,为当地制药企业提供了加工精油的原料,满足了市场的需求,同时也为热带山地的哈尼人开辟出新的经济收入来源和致富的道路,当地哈尼人把跳蚤草称为哈尼山寨的“致富草”。

1990年首届世界环境高峰会议通过了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CBD),确立了保护原住民和地方社区的相关传统知识和遗传资源的权益,并颁布了商业使用生物多样性遗传资源和相关传统知识的“惠益分享”原则。2018年跳蚤草的传统知识和资源的现代开发受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The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UNDP)的关注,并被纳入中国西双版纳保护示范项目的试点内容。在中国民族植物学科研团队的努力下,建立了企业和社区之间关于跳蚤草遗传资源和传统知识使用的《惠益分享协议》。这一成功案例被联合国COP15蒙特利尔2022年大会上作为中国经验被广泛介绍和展示。

在地球生命系统中,跳蚤草虽然只是数百万生物物种中的一棵小草,但其价值不容忽视。在中国民族植物学科研团队四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下,跳蚤草经历了从调查发现到深入研究、保护与回归、推广与应用、成果转化及产品上市的全过程,展示了中国当代科研人员对物种保护的执着追求和造福人民的精神!

(本文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裴盛基)


                                                                             欢迎关注--嘉木芳草 公众号